逻辑判断笔记总结
好的,我已经将您提供的课程录音文字整理成了一份详尽的学习笔记。
这份笔记按照课程的逻辑结构进行了重新编排,梳理了核心知识点,并使用了标题、列表和高亮等方式,使其更加清晰、易于复习。
行测 - 判断推理 学习笔记
第一部分:课程导论
1.1 主讲老师与课程介绍
-
主讲老师:李晨
-
课程目标:本课程旨在系统讲解“判断推理”科目的知识点与解题技巧,帮助考生有效应对考试。
1.2 判断推理的四大模块
判断推理主要考察应试者的分析与推理能力,具体分为以下四个模块:
-
图形推理:考察图形变化的分析能力。
-
定义判断:考察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。
-
类比推理:考察事物之间关系分析的能力。
-
逻辑判断:考察逻辑思维的判断能力。
1.3 核心学习方法
-
弥补短板:通过系统学习,掌握每个模块的解题思维、方法和技巧。
-
掌握思维:理解出题人的意图,学会用出题人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。
第二部分:图形推理 (Graphic Reasoning)
2.1 图形推理概述
-
难点:与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知识关联性小,对逻辑思维要求高,大家处在同一起跑线。
-
核心思路:观察图形特征 → 锁定考点 → 应用规律解题。
-
五大规律类型:
-
位置规律
-
样式规律
-
属性规律
-
数量规律
-
空间规律 (立体)
-
2.2 题型与观察方法
2.2.1 常见题型
-
一组图:从左到右依次观察图形的变化规律。
- 注意:偶尔有“1、3、5”和“2、4、6”的交错规律,但较为少见。常规思路优先。
-
两组图:第一组图是**“样板”**,用来寻找规律;第二组图应用该规律来解题。
-
九宫格:
-
观察顺序:优先横向看,再考虑纵向看。横向有规律,则不再看纵向。
-
解题思路:
-
第一行/列:找规律。
-
第二行/列:验证规律。
-
第三行/列:应用规律。
-
-
-
分组分类:一般是将6个图形分为两组(3个一组),找到各自的共同规律。核心思想是“不是一家人,不进一家门”。
-
立体图形:主要是“折纸盒”问题,题型特征明显。
2.3 五大考点详解
2.3.1 位置规律
-
图形特征:元素组成完全相同。
-
核心考点:平移、旋转和翻转。
1. 平移 (Translation)
-
两大要素:
-
方向:直线 (上下、左右、斜对角) 或 绕圈 (顺时针、逆时针)。
-
步数:恒定步数 或 递增/递减步数 (通常为等差数列)。
-
-
解题技巧:
-
多个元素:分开看,先看一个元素的规律,利用排除法,再看另一个。
-
“空”也是一种元素:图形中的空白、缺口,也可视为一个独立元素进行观察。
-
16宫格平移:
-
判断方向:
-
内圈黑块数量相同 → 优先考虑内外圈分开走。
-
内圈黑块数量不同 → 优先考虑直线走。
-
-
判断直线路径:
-
横行黑块数量不变 → 横着走。
-
竖列黑块数量不变 → 竖着走。
-
-
走到尽头的处理:
-
循环:从另一端重新开始。
-
折返/反弹:原路返回。
-
-
-
2. 旋转与翻转 (Rotation & Flipping)
-
旋转:关注方向 (顺/逆时针) 和 角度 (常见45°、90°、180°)。
-
翻转:
-
类型:左右翻转 (沿竖轴)、上下翻转 (沿横轴)。
-
识别口诀 (非常重要):
-
左右互换,上下不变 → 左右翻转
-
上下互换,左右不变 → 上下翻转
-
上下左右都互换 → 旋转180°
-
-
-
解题技巧:
- 在九宫格或两组图中,遵循**“哪里容易看哪里”**的原则,不一定非要从图一看到图二,可以直接看图二到图三的关系。
2.3.2 样式规律
-
图形特征:元素组成相似 (有部分相同,有部分不同)。
-
核心考点:加减同异、黑白运算。
1. 加减同异
-
图形特征:图形中有相同线条重复出现。
-
核心规律:
-
求同:保留相同的线条。
-
求异:去掉相同的线条,保留不同的。
-
相加/相减:直接叠加或减去线条 (较少考)。
-
-
解题技巧:
-
快速找规律:挑一两根特殊线条判断是求同还是求异。
-
结合选项验证:对比选项差异,反推验证某一局部是否符合规律。
-
-
进阶考法 (结合位置):
-
判断方式:
-
图一和图二有明显重合线条 → 直接求同/异。
-
图一和图二无明显重合线条 → 先位置变化(旋转/翻转),再求同/异。
-
-
谁先动:“谁搞特殊就转谁”,观察哪个图形与最终结果差异最大,就先移动哪个。
-
2. 黑白运算
-
图形特征:图形的轮廓和分割区域相同,但内部黑白块数量或位置不同。
-
核心规律:相同位置的格子进行颜色运算(如:黑+黑=白,白+白=黑等)。
-
注意事项:
-
运算规则不固定,需根据题目给出的“样板”自行推导。
-
与平移区分:黑块数量相同 → 平移;黑块数量不同 → 黑白运算。
-
-
解题技巧:“要啥找啥”。直接观察选项之间的差异点,针对该差异点去题干中寻找运算规则,快速排除。
2.3.3 属性规律
-
图形特征:元素组成凌乱,不相同也不相似。
-
核心考点:对称性、曲直性、开闭性。
1. 对称性 (最重要)
-
特征图:图形多为等腰图形、S/N/Z形、日/田字形等规整图形。
-
对称类型:
-
轴对称:沿一条轴线对折后重合。
-
中心对称:绕一个中心点旋转180°后重合。
-
既轴对称又中心对称:同时满足以上两者 (通常有相互垂直的对称轴)。
-
-
考法:
-
区分类型:判断图形属于哪种对称类型。
-
对称轴方向:当每个图形都只有一条对称轴时,观察其方向变化 (如:旋转45°)。
-
对称轴数量:观察对称轴数量的变化规律 (如:1, 2, 3, 4, ...)。
- 特征提示:“三足鼎立”的图形常考对称轴数量。
-
进阶考法:
-
拆分看:对于多个等腰图形拼接的图形,拆开看各自对称轴的关系 (平行/相交/垂直)。
-
结合黑白块:黑白块的分布构成了对称性。
-
-
2. 曲直性
-
特征图:图形中包含曲线或全部由曲线/直线构成。
-
规律:全曲线、全直线、有曲有直。
3. 开闭性
-
特征图:图形出现明显的缺口,或为生活化、粗线条图形。
-
规律:全封闭、全开放、有开有闭。
2.3.4 数量规律
-
图形特征:元素组成凌乱,且属性上没有规律。
-
核心考点:点、线、角、面。
1. 点 (Points)
-
数什么:交点 (Intersection points),不包括端点。
-
特征图:线条交叉明显 (如“大树杈子”);乱糟糟一团线。
-
细化考法:
-
曲直交点:特征是“曲直相交明显”,即每幅图基本都有曲线和直线。
-
框内外焦点:特征是“均有外框”,将框上交点和框内交点分开数。
-
2. 线 (Lines)
-
数什么:直线、曲线 (通常分开数)。
-
特征图:
-
数直线:多边形、单一直线图形多。
-
数曲线:曲线图形、含圆或弧线的图形多。
-
-
核心考点:一笔画 (笔画数)
-
判断方法:
-
图形必须连通。
-
奇点 (延伸出奇数条线的点) 的数量为0或2。
- 注意:所有端点都是奇点。
-
-
多笔画计算公式:笔画数 = 奇点数 ÷ 2
-
不连通图形:各部分笔画数相加。
-
特征图:五角星、日/田字变形、圆相交/相切、多端点图形。
-
3. 角 (Angles)
-
数什么:小于180°的内角,尤以直角 (90°) 最为常见。
-
特征图:折线图、带缺口的多边形、直角特征非常明显的图形。
4. 面 (Surfaces)
-
数什么:白色的封闭区域 (小窟窿)。
-
特征图:图形内部被线条分割;生活化、黑色粗线条图形。
-
细化考法 (当简单数面无规律时):
-
所有面的形状:是否所有封闭面都是三角形/四边形等。
-
相同形状面的数量:如三角形面的数量构成规律。
-
特殊面:看最大面或最小面的形状或属性 (如是否与外框相似、是否对称等)。
-
2.3.5 空间规律 (折纸盒)
-
核心方法:排除法。
-
两大排除依据:
1. 相对面排除
-
核心原则:两个相对的面在折叠后不可能同时被看到。
-
寻找相对面:
-
同行或同列,相隔一个面。
-
“Z”字形两端的面。
-
2. 相邻面排除
-
核心原则:面与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在折叠前后保持不变。
-
判断方法:
-
公共边法:观察公共边两侧的图案特征是否与展开图一致。
-
画箭头法 (相对位置法):
-
在展开图中选取一个有明确方向的图形作为基准,画上箭头。
-
确定其上、下、左、右相邻的面分别是什么。
-
在选项的立体图中,找到基准面,按相同方向画箭头。
-
检查其上、下、左、右的面是否与展开图匹配。
-
-
第三部分:类比推理 (Analogy Reasoning)
3.1 类比推理概述
-
核心任务:找出题干词语间的逻辑关系,并选择关系最贴近的选项。
-
解题思维:必须站在出题人的角度思考,从官方考察的高频关系入手。
-
题型:两词型、三词型、填空型。
3.2 关系类型详解
3.2.1 语义关系
-
近/反义关系
- 二级辨析:当多个选项都是近/反义词时,进一步辨析感情色彩 (褒义、贬义、中性)。
-
比喻/象征关系
- 常与常识结合考察,如:翰墨:书法 (比喻),鸿雁:书信 (象征)。
3.2.2 逻辑关系
-
全同关系:两个词指代同一事物 (如:番茄-西红柿,警察-捕快)。
-
并列关系:同一标准下,处于同一层级的不同事物。
-
矛盾关系:非此即彼,没有第三种情况 (如:生-死,男-女)。
-
反对关系:除两者外,还存在第三种情况 (如:黑-白,因为还有红、黄、蓝等)。
-
-
包容关系:一个词的范围包含另一个。
-
种属关系:“A是B的一种” (如:苹果-水果,轿车-汽车)。
-
组成关系:“A是B的一部分” (如:轮胎-汽车,CPU-电脑)。
-
区分技巧:用**“是”**来造句。“苹果是水果”(通顺)→种属;“轮胎是汽车”(不通顺)→组成。
-
-
交叉关系:两个词有交集但又不完全重合。
- 判断技巧:造句“有的A是B,有的A不是B;有的B是A,有的B不是A”均成立。 (如:大学生-党员)。
-
对应关系 (范围最广)
-
材料对应:原材料-成品 (如:木材-家具)。二级辨析可看加工工艺(物理/化学变化)。
-
功能对应:事物-功能 (如:***-消毒)。二级辨析可看主要功能/次要功能。
-
属性对应:事物-属性 (如:蜂蜜-甜)。二级辨析可看必然属性/或然属性。
-
时间顺序:动作按时间先后发生 (如:起诉-应诉-审判)。二级辨析看动作主体是否一致。
-
必要条件:造句“没有A,就没有B” (如:呼吸-生命)。
-
因果关系:造句“因为A,所以B” (如:骄傲-落后)。
-
常识对应:地点、人物、故事、朝代等常识性对应。
-
3.2.3 语法关系
-
判断方法:通过造句判断词语间的语法结构。
-
常见结构:主谓 (婴儿-啼哭)、动宾 (增加-负担)、偏正 (空气-污染→污染的空气)。
第四部分:定义判断 (Definition Judgment)
4.1 定义判断概述
- 核心任务:阅读并理解题干给出的定义,判断选项中的情况是否符合该定义。
4.2 核心解题步骤
-
看提问:明确题目要求是选择“属于”还是“不属于”。
-
找要点 (核心步骤):仔细阅读定义,划出关键词和关键句。
-
关键词:主体、客体、状语、定语等。
-
关键句:表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结果、条件的句子。
-
-
对比择优:将选项与找出的要点逐一对比。
-
原则1 (排除):选项若明确违背定义中的任何一个要点,则直接排除。
-
原则2 (择优):若多个选项均不违背,选择与定义描述最贴切、最明确的一项。学会接受不完美。
-
4.3 如何寻找定义要点
4.3.1 关键词
-
主体/客体:定义的发出者和作用对象。是出题人设置陷阱的高发区。
-
注意主体/客体前的限定词(如“年满18周岁的”、“具有法人资格的”)。
-
熟悉常见机构的分类 (行政机关、司法机关、事业单位、社会组织等)。
-
4.3.2 关键句
-
通过标志词快速定位:
-
方式:通过、利用、采用...
-
目的:为了、以...为目的、旨在...
-
原因:因为、由于、基于...
-
结果:导致、造成、使得...
-
条件:当...时、在...情况下、如果...
-
4.4 解题技巧
-
优先看首句/核心句:定义的第一句话通常是核心概括,如果读懂且足够明确,可直接用于解题。
-
重点关注补充说明:由“即”、“也就是说”、“包括”、“具体表现为”或括号、冒号等引出的内容,是定义的重点解释,必须关注。
-
多定义题目:
-
先看清问题问的是哪个定义,集中分析该定义。
-
未被提问的其他定义,可在两个选项纠结时,作为反向排除的依据(即看哪个选项更符合另一个定义,从而排除它)。
-
-
同构排除法:
-
适用场景:题干或选项晦涩难懂,或在做“选非题”时。
-
方法:如果三个选项的句子结构或描述逻辑相似,而第四个格格不入,则答案很可能是第四个。此方法有风险,谨慎使用。
-
-
猜词法:
-
适用场景:定义的名称本身通俗易懂(如:“绿色运输”、“被动求医”)。
-
方法:直接根据词语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其核心内涵,快速匹配选项。不适用于专业术语(如:“皮格马利翁效应”)。
-